员工激励理论模型有哪些

Z, ZLW 1672

员工激励理论模型有:1、需要层次理论;2、双因素理论;3、ERG理论;4、X理论和Y理论;5、公平理论;6、期望理论;7、强化理论;8、目标设置理论。其中,需要层次理论是马斯洛提出的,揭示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说明激励措施应因人因时而异。

1、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结构是心理学中的激励理论,包括人类需求的五级模型,通常被描绘成金字塔内的等级。从层次结构的底部向上,需求分别为:

  • 生理(食物和衣服)
  • 安全(工作保障)
  • 社交需要(友谊)
  • 尊重和自我实现

这种五阶段模式可分为不足需求和增长需求。前四个级别通常称为缺陷需求(D 需求),而最高级别称为增长需求(B 需求)。1943年马斯洛指出,人们需要动力实现某些需要,有些需求优先于其他需求。

2、双因素理论

双因素激励理论(dual-factor theory)又叫激励因素-保健因素理论(Herzberg’s motivation-hygiene theory),是美国的行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rick Herzberg)提出来的。双因素理论认为引起人们工作动机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激励因素,二是保健因素。只有激励因素才能够给人们带来满意感,而保健因素只能消除人们的不满,但不会带来满意感。

  • 激励因素:包括工作本身、认可、成就和责任,这些因素涉及对工作的积极感情,又和工作本身的内容有关。这些积极感情和个人过去的成就,被人认可以及担负过的责任有关,它们的基础在于工作环境中持久的而不是短暂的成就。
  • 保健因素:包括公司政策和管理、技术监督、薪水、工作条件以及人际关系等。这些因素涉及工作的消极因素,也与工作的氛围和环境有关。也就是说,对工作和工作本身而言,这些因素是外在的,而激励因素是内在的,或者说是与工作相联系的内在因素。

3、ERG理论

ERG理论是生存、相互关系、成长三核心需要理论的简称。因这三个英语单词的字头E、R、G而得名。它是美国耶鲁大学组织行为学教授奥尔德弗在大量实证研究基础上对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加以修改而形成的一种激励理论。他于1969年在《人类需要新理论的经验测试》一文中指出,在管理实践中将职工的需要分为以下三类较为合理和有效:

  • 生存(existence)需要。即提供一个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这包括马斯洛认为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的项目。
  • 相互关系(relatedness)需要。即维持人与人之间友善关系的愿望。这与马斯洛的爱的需要和尊重需要里的外部因素相一致。
  • 成长(growth)需要。即人们希望得到发展的内心愿望。这包括马斯洛的尊重需要的内在因素和自我实现需要的各项内容。

4、X理论和Y理论

麦格雷戈提出的,是对人性的假定,能解释组织不同的管理风格。主要思想为X 理论认为人是不爱工作的,生来没有责任心,人是需要有人管理的。一般人都好逸恶劳,尽可能逃避工作,因此对大多数人来 说,仅用奖赏的办法不足以战胜其厌恶工作的倾向,必须进行强制、监督、指挥,并利用惩罚以进行威胁。一般人都胸无大志,满足于平平稳稳的完成工作,而不喜欢具有压迫感的创造性的工作。Y理论认为人并非天生好逸恶劳,若在适当激励下,人能激励自己而富有创造力,外界控制不是促使人努力的唯一方法。人在自我承诺与参与决策中,可以自我控制。让员工对他们的任务有责任感,工作丰富化,便能鼓励人员承担责任。人并不是懒惰,他们对工作的喜欢和憎恶决定于工作对他来说是一种满足还是一种惩罚;在正常情况下,人愿意承担责任;人热衷于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创造性。在Y理论中,他认为若建立可核实的目标制度,就可确保分权及授权。

5、公平理论

公平理论是研究工资报酬分配的合理性、公平性对职工工作积极性影响的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于1965年提出。该理论认为: 职工对收入的满意程度能够影响职工工作的积极性,而职工对收入的满意程度取决于一个社会比较过程,一个人不仅关心自己的绝对收入的多少,而且关心自己相对收入的多少。每个人会把自己付出的劳动和所得的报酬与他人付出的劳动和所得的报酬进行社会比较,也会把自己现在付出劳动和所得报酬与自己过去所付出的劳动和所得的报酬进行历史比较,职工个人需要保持一种分配上的公平感,如果当他发现自己的收支比例与他人的收支比例相等,或现在的收支比例与过去的收支比例相等时,他就会认为公平、合理,从而心情舒畅,努力工作,如果当他发现自己的收支比例与他人的收支比例不相等,或现在的收支比例与过去的收支比例不相等时,会产生不公平感,内心不满,工作积极性随之降低。在国外,企业依据公平理论的基本观点,采取种种措施,如单独秘密发放奖金等,努力使职工产生一种主观上的公平感,从而调动职工积极性。

6、期望理论

期望理论又称作“效价-手段-期望理论”,是管理心理学与行为科学的一种理论。这个理论可以公式表示为:激动力量=期望值×效价。是由北美著名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维克托·弗鲁姆(Victor H.Vroom)于1964年在《工作与激励》中提出来的激励理论。

在这个公式中,激动力量指调动个人积极性,激发人内部潜力的强度;期望值是根据个人的经验判断达到目标的把握程度;效价则是所能达到的目标对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这个理论的公式说明,人的积极性被调动的大小取决于期望值与效价的乘积。也就是说,一个人对目标的把握越大,估计达到目标的概率越高,激发起的动力越强烈,积极性也就越大,在领导与管理工作中,运用期望理论于调动下属的积极性是有一定意义的。期望理论是以三个因素反映需要与目标之间的关系的,要激励员工,就必须让员工明确:

  • 工作能提供给他们真正需要的东西。
  • 他们欲求的东西是和绩效联系在一起的。
  • 只要努力工作就能提高他们的绩效。

7、强化理论

强化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斯金纳提出的一种理论。斯金纳是新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之 一, 他认为人或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 会采取一定的行为作用于环境。当这种行为的后果对他有利时, 这种行为就会在以后重复出现; 不利时, 这种行为就减弱或消失。人们可以用这种正强化或负强化的办法来影响行为的后果, 从而修正其行为, 这就是强化理论, 也叫做行为修正理论。

8、目标设置理论

目标设置理论是强调设置目标会影响激励水平和工作绩效的理论,由美国学者洛克(EdwinLocke)于1967年提出。目标设置理论认为目标本身就具有激励作用,目标能把人的需要转变成动机,使人们的行为朝着一定的方向努力,并把自己的行为结果与既定的目标相对照,及时进行调整和修正,从而实现目标。这种使需要转化为动机,再由动机支配行动以达成目标的过程就是目标激励。

回复

我来回复
  • 暂无回复内容

注册PingCode 在线客服
站长微信
站长微信
电话联系

400-800-1024

工作日9:30-21:00在线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