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能力从哪几个方面衡量

六六 TOP1 2940

研发能力从以下5方面衡量:1、持续发布能力;2、需求响应周期;3、交付吞吐率;4、交付过程质量;5、对外交付质量。其中,持续发布能力具体包含两个细分指标,分别是发布频率和发布前置时间。需求响应周期包括交付周期时间和开发周期时间。

1、持续发布能力

具体包含两个细分指标,分别是:

  • 发布频率。 团队对外响应的速度不会大于其交付频率,发布频率约束团队对外响应和价值的流动速度。它的衡量标准是单位时间内的有效发布次数。
  • 发布前置时间(也被称为变更前置时间),也就是从代码提交到功能上线花费的时间,它体现了团队发布的基本能力。如果时间开销很大,就不合适加大发版频率。

2、需求响应周期

具体包含两个细分的指标,分别是:

  • 交付周期时间。指的是从确认用户提出的需求开始,到需求上线所经历的平均时长。它反映团队(包含业务、开发、运营等职能)对客户问题或业务机会的响应速度;
  • 开发周期时间。指的是从开发团队理解需求开始,到需求可以上线所经历的平均时长。它反映技术团队的响应能力。

区分交付周期和开发周期,是为了解耦并明确问题,以做出针对性的改进。其中,交付周期是最终的目标和检验标准。

3、交付吞吐率

指的是单位时间内交付需求的数量。关于这一点,常见的问题是,个数能准确反映交付效率吗?这是个问题。所以,我们更多强调单个团队的需求吞吐率的前后对比,统计意义上它足以反映趋势和问题。

4、交付过程质量

它包含两个细分的指标,分别是:

  • 开发过程中缺陷的创建和修复时间分布。我们希望缺陷能够持续和及时地被发现,并且在发现后尽快修复;
  • 缺陷库存。我们希望在整个开发过程中控制缺陷库存量,让产品始终处于接近可发布状态,奠定持续交付的基础。

交付过程质量的核心是内建质量,也就是全过程和全时段的质量。而非依赖特定的阶段,如测试阶段;或特定的时段,如项目后期。内建质量是持续交付的基础,关于其具体度量方法,下文会给出详细实例。

5、对外交付质量

它包含两个细分的指标,分别是:

  • 单位时间的故障(线上问题)数;
  • 故障平均解决时长。

这两者共同决定了系统的可用性。

这里可能会存在两个误区

误区1:交付的质量就是产出的方案、代码的数量和质量

这样衡量交付价值,就很少有人愿意建设公共设施了(因为质量好不好很难量化,建设公共设施初期的耗时往往明显大于直接完成业务需求),也很少有人愿意使用公共设施(因为用别人的,不如自己建,还能拿个结果)。而对于技术团队,长期创造价值的能力,离不开公共设施的完备和对公共设施的使用。

误区2:交付的质量就是业务KPI中指标的增量

有很多功能并不带来直接的增量,或者比较难以衡量,但可能带来公司的竞争壁垒,如产品的体验。这样衡量交付价值,带来的问题就是,大家都只关注短平快的增量功能(比如营销),最终产品的竞争力下降。

不完全是技术方案、代码的数量和质量,也不完全是KPI指标的增量。交付价值就是按照用户的需要,对用户提供的整个产品、服务的数量和质量。这个定义几乎是不证自明的。

推荐阅读:

企业如何落地实施研发效能度量? | 研发效能工具有哪些 | 研发管理工具选型应该考虑哪些因素

回复

我来回复
  • 暂无回复内容

注册PingCode 在线客服
站长微信
站长微信
电话联系

400-800-1024

工作日9:30-21:00在线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