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开发模型有几种

六六 TOP1 712

软件开发模型有:1、瀑布模型;2、快速原型模型;3、增量模型;4、螺旋模型;5、喷泉模型。在瀑布模型下,软件开发一般按照计划-需求分析-软件设计-编码撰写-代码测试-运行维护等环节进行。当前活动接受上一项活动的工作结果,实施完成所需的工作内容。

一、瀑布模型

这种模型基础上,软件开发一般按照计划-需求分析-软件设计-编码撰写-代码测试-运行维护等环节进行。当前活动接受上一项活动的工作结果,实施完成所需的工作内容。当前活动的工作结果需要进行验证,如验证通过,则该结果作为下一项活动的输入,继续进行下一项活动,否则返回修改。

优点:

1.阶段间具有顺序性和依赖性

必须等前一阶段的工作完成之后,才能开始后一阶段的工作;②前一阶段的输出文档就是后一阶段的输入文档。

2、推迟实现的观点

实践表明,对于规模较大的软件项目来说,往往编码开始得越早最终完成开发工作所需要的时间反而越长。

3、质量保证的观点

每个阶段都必须完成规定的文档,没有交出合格的文档就是没有完成该阶段的任务。每个阶段结束前都要对所完成的文档进行评审,以便尽早发现问题,改正错误。

二、快速原型模型

快速原型是快速建立起来的可以在计算机上运行的程序,它所能完成的功能往往是最终产品能完成的功能的一个子集。

优点:软件产品的开发基本上是按线性顺序进行的。

快速原型模型是不带反馈环的,这正是这种过程模型的主要优点:软件产品的开发基本上是按线性顺序进行的。

快速原型的本质是“快速”。开发人员应该尽可能快地建造出原型系统,以加速软件开发过程,节约软件开发成本。

三、增量模型

增量模型也称为渐增模型,如图所示。使用增量模型开发软件时,把软件产品作为一系列的增量构件来设计、编码、集成和测试。每个构件由多个相互作用的模块构成,并且能够完成特定的功能。

优点:

能在较短时间内向用户提交可完成一些有用的工作的产品

逐步增加产品功能可以使用户有较充裕的时间学习和适应新产品,从而减少一个全新的软件可能给客户组织带来的冲击。

缺点:

增量模型本身是自相矛盾的。它一方面要求开发人员把软件看做一个整体,另一方面又要求开发人员把软件看做构件序列,每个构件本质上都独立于另一个构件。除非开发人员有足够的技术能力协调好这一明显的矛盾,否则用增量模型开发出的产品可能并不令人满意。

四、螺旋模型

螺旋式开发是由巴利·波姆(Barry Boehm)在1988年正式发表的软件系统开发模型,它兼顾了快速原型的迭代特征及瀑布模型的系统化和严格监控,其最大的特点是引入了其他模型不具备的风险分析,使软件在无法排除重大风险时有机会停止,以减少损失。

需要的风险。

螺旋模型的基本思想是,使用原型及其他方法来尽量降低风险。理解这种模型的一个简便方法,是把它看做在每个阶段之前都增加了风险分析过程的快速原型模型,如图所示。图中带箭头的点画线的长度代表当前累计的开发费用,螺线旋过的角度值代表开发进度。

五、喷泉模型

迭代是软件开发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内在属性。经验表明,软件过程各个阶段之间的迭代或一个阶段内各个工作步骤之间的迭代,在面向对象范型中比在结构化范型中更常见。如图所示的喷泉模型是典型的面向对象生命周期模型。"喷泉”这个词体现了面向对象软件开发过程迭代和无缝的特性。

回复

我来回复
  • 暂无回复内容

注册PingCode 在线客服
站长微信
站长微信
电话联系

400-800-1024

工作日9:30-21:00在线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