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测试用例的步骤:1、确定测试范围;2、明确用例设计原则;3、做好前期准备工作;4、确定测试用例设计的要素;5、明确测试用例的颗粒度;6、确定用例设计维度。确定测试范围的条件是完整的需求文档、需求已经组织评审和澄清、完整的功能列表。
1、确定测试范围
- 必须有完整的需求文档
- 需求已经组织评审和澄清
- 必须有完整的功能列表
2、明确用例设计原则
- 遵循“边界值”全覆盖原则:确定相关等价类的边界,然后定义下面3种条件的值:边界上的值;刚好在边界值上方的值;刚好在边界值下方的值。
- 遵循”等价类划分场景“全覆盖原则:依据需求将输入划分成若干个等价类,从等价类中选定一个测试用例,如果该用例通过,则表明整个等价类通过。
- 遵循”测试用例路径少数“原则:当出现多个路径时,需要新建用例去覆盖。一条用例仅覆盖一个测试点。降低漏测风险。
- 遵循“单条用例覆盖最小化”原则:假如要测试一个功能 A,它有三个子功能点 A1,A2 和 A3,下面两种方法来设计测试用例:方法一是用一个测试用例覆盖三个子功能 – TestA1A2A3;方法二是用三个单独的用例分别来覆盖三个子功能 – TestA1,TestA2,TestA3。方法二遵循了“单条用例覆盖最小化”原则,好处是当用例执行失败时,降低复现/定位复杂度。
- 遵循“测试用例与测试用例之间最低耦合度”原则:严谨使用上一条测试用例的结果,做为下一条测试用例的输入;每一条测试用例,应该都是完整独立的。这样做的好处便于测试用例拉取、复用、可维护、减少后续投入成本。
3、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 拿到相关文档,熟悉业务、了解系统;
- 梳理功能点,画好思维导图;
- 有条件的,就和同小组测试人员交换思维导图,互补测试点;
- 与产品、开发等相关同事沟通,加深对系统的理解。
4、确定测试用例设计的要素
- 用例编号:项目简称 + 模块简称 + 顺序编号。
- 用例名称:操作 + 预期结果。
- 级别:根据两方面:用户使用该场景的频率;该功能对系统的影响程度。
- 预置条件:操作的前提。
- 测试步骤:操作步骤。
- 期望结果:根据功能点和需求点,所产生的结果。
5、明确测试用例的颗粒度
颗粒度,就是指一个用例所涵盖的关注内容:
- 颗粒度大,则总的用例数就少,一个用例所涵盖的关注内容比较多,用例看起来也简洁。
- 颗粒度小,则总的用例数就多,一个用例所涵盖的关注内容少,甚至只有一个,单条用例关注的测试点很集中,不容易遗漏,执行时间比较好估计。
6、确定用例设计维度
- 熟悉业务,了解系统;
- 测试用例的颗粒度大小要灵活、适当;
- 充分考虑用户的各种使用场景;设计方法:等价类、边界值、错误推测、判定表、场景法。
- 测试用例的要素要齐全,操作步骤尽量详细、易懂;
- 做好用例评审,及时更新测试用例。
延伸阅读
测试用例的重要性
- 测试用例构成了设计和制定测试过程的基础。
- 测试的“深度”与测试用例的数量成比例。由于每个测试用例反映不同的场景、条件或经由产品的事件流,因而,随着测试用例数量的增加,测试人员对产品质量和测试流程也就越有信心。
- 判断测试是否完全的一个主要评测方法是基于需求的覆盖,而这又是以确定、实施和/或执行的测试用例的数量为依据的。类似下面这样的说明:“95%的关键测试用例已得以执行和验证”,远比“我们已完成95%的测试”更有意义。
- 测试工作量与测试用例的数量成比例。根据全面且细化的测试用例,可以更准确地估计测试周期各连续阶段的时间安排。
- 测试设计和开发的类型以及所需的资源主要都受控于测试用例。
- 测试用例通常根据它们所关联的测试类型或测试需求来分类,而且将随类型和需求进行相应的改变。优异方案是为每个测试需求至少编制两个测试用例:一个测试用例用于证明该需求已经满足,通常称作正面测试用例;另一个测试用例反映某个无法接受、反常或意外的条件或数据,用于论证只有在所需条件下才能够满足该需求,这个测试用例称作负面测试用例。
文章标题:怎么设计测试用例,发布者:Z, ZLW,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orktile.com/kb/p/36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