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挖掘中的聚类算法是一种重要的无监督学习方法,主体答案包括了1、K-均值聚类算法;2、层次聚类算法;3、密度基于的聚类算法,如DBSCAN;4、基于网格的聚类算法,如STING;5、基于模型的聚类算法,如高斯混合模型等。K-均值聚类通过迭代优化聚类中心,以最小化每个对象与其对应中心之间的距离;层次聚类创建一个多级的聚类树,将相似的对象放在同一个组内,并可以提供不同级别的聚类粒度;DBSCAN则根据密度连接的概念找到任意形状的聚类;STING通过逐层划分数据空间为网格单元来聚类;高斯混合模型假设数据点是由多个高斯分布混合形成的,利用概率模型来确定聚类。这些聚类算法各有特点,在处理不同类型的数据集时各显神通。
一、K-均值聚类算法
K-均值聚类算法是最常用也是最直观的聚类方法之一。该算法的核心在于选定K个初始中心,然后不断对每个点标定最近的聚类中心,聚集相应的点后再计算新的聚类中心。这个过程迭代进行,直到满足停止条件。该算法以其简单高效的特点在各种场景得到广泛应用,尽管它通常只能发现球状的聚类,并对异常值敏感。
二、层次聚类算法
层次聚类算法是另一个广为人知且广泛使用的聚类算法。与K-均值不同,它不需要事先指定聚类数目K,而是生成一个由层次结构组成的树形图,称作树状图(Dendrogram)。层次聚类可以是凝聚的(从下往上合并对象)或分裂的(从上往下分离对象)。凝聚层次聚类的优点在于可以探索数据在不同层次的聚类结构,但也相对算法复杂度较高。
三、密度基于的聚类算法
密度基于的聚类算法(如DBSCAN – Density-Based Spatial Clustering of Applications with Noise)则基于一种假设:聚类结构可以通过样本分布的紧密程度确定。这类算法能够识别出任意形状的聚类,并对噪声点具有良好的鲁棒性。DBSCAN算法通过定义核心点与边界点来标识和扩展聚类,能够有效处理大规模的空间数据库。
四、基于网格的聚类算法
基于网格的聚类算法,如STING(STatistical INformation Grid)等,其主要思想是将整个数据空间划分为有限数量的单元,然后在这些网格结构上进行聚类。这类算法速度快,并适合处理大数据集。但它们受网格划分的质量影响较大,对于具有不同密度或尺度的数据聚类效果可能不理想。
五、基于模型的聚类算法
基于模型的聚类算法,如高斯混合模型(GMM)等,它们假设数据是由多个概率分布混合而成,每个分布对应一个聚类。通过极大似然估计或者贝叶斯推理等方法来估计模型参数。基于模型的算法通常能够提供丰富的统计信息,对聚类形状和尺寸有着更好的处理能力,但计算复杂度通常较高,而且对于初始参数选择比较敏感。
文章标题:数据挖掘中的聚类算法有哪些,发布者:worktile,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orktile.com/kb/p/69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