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管理的基本目的是:1.精准传达统一目标;2.实现绩效考核公开透明;3.制止过量生产;4.提升生产效率和业绩;5.维护企业形象。看板管理是企业实现精益管理和标准化生产的重要工具,能够有效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并有助于保障按时交付。
1.精准传达统一目标
生产现场人多而杂,通常情况下,因为分工的不同会发生信息传递不及时或不准确的现象。实施看板管理,所有人都从看板中及时获取的生产信息,明确自己的作业任务和与己配合人员的任务,避免了信息传递中的遗漏和偏差。
此外,在生产过程中临时出现问题,现场人员可及时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这些意见和建议多数要通过看板来展示,供大家讨论,以便统一员工的思想,确保大家按照一致的方向努力达成既定目标。
2.实现绩效考核公开透明
通过看板,生产现场的工作业绩一目了然,使得对生产的绩效考核公开化、透明化,因为工作业绩的数据化展示,能够及时激励先进、督促后进的作用,对整个团队的绩效提升具有催化剂的作用。
3.制止过量生产
通过看板管理可制止过量生产,从而彻底消除在制品过量的浪费以及由之衍生出来的种种间接浪费。同时,还可使产生次品的原因和隐藏在生产过程中的问题及不合理成份充分暴露出来。
4.提升生产效率和业绩
现场看板既可提示作业人员根据看板信息进行作业,对现场物料、产品进行科学、合理的处理,也可使生产现场作业有条不紊的进行,有秩序的生产提高了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公司业绩。
5.维护企业形象
采用看板管理,可以使企业生产标准化、精准化和及时化,从而为业内人事以及客户留下良好的印象,进而维护企业形象。
延伸阅读
看板的定义及起源分别是什么
1.看板的定义
Kanban看板是一种可视化生产管理系统,利用看板卡来增强信号量、标记生产过程,促进系统渐进式变化,提高团队协作的效率。看板有三个基本元素:板(Board)代表整个项目,列表或通道(List)代表一个分类,和卡(Card)代表进行的工作。
2.看板的起源
看板较早起源于英国工厂的双仓管理。在丰田的30年JIT生产管理法摸索过程中,零件的批量生产和转移成为瓶颈,各个环节忙闲不匀,流程难以衔接。1948年,丰田因生产过剩、产品(卡车)滞销,资金链断裂。这促使生产主管大野耐一开始重视局部优化与全局思维,并且开始思考如何让流程完美衔接。1953年,大野从超市货架获得启发,开创了“以看板拉动”(传递需求信息及物料搬运指令)的机制。大野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看板”(カンバン),就像一个空的货架,从视觉上对产品的流动进行追踪,很容易发现瓶颈在哪里,空缺在哪里,生产流程是否衔接紧密。并且无论你拿起哪一个部分的看板卡(board),他都会详细明确地告诉你已经对这个部分进行了怎样的工作。
而软件中的看板方法,由David J. Anderson发明创造的,于2004年诞生在微软的XIT项目,并于06年至07年之间在Corbis公司得到大规模运用,紧接着在全球迅速推广。David在发明看板方法之初,便深受了大野耐一的丰田生产方法(TPS),高德拉特的约束理论(TOC),戴明的质量管理,以及敏捷开发的影响。因此,看板方法中的很多概念,都可以从上述理论中找到影子。2010年,David出版了名列前茅本关于看板的书《看板方法:科技企业渐进变革成功之道》。
推荐阅读
文章标题:看板管理的基本目的是什么,发布者:小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orktile.com/kb/p/31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