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驱动之人才驱动
除了“以正确的方式做正确的事”,“正确的人”也同样重要, 也就是以人才驱动绩效。
很多企业会跟我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不和绩效考核关联, 员工凭什么参与使用 OKR ?这个问题的本质在于对如今员工的主要群体、工作动机以及从事工作类型的分析,包括对内在驱动和外在驱动的认识。
首先我们需要认清一个现实,那就是现在的员工早就跟以前不一样了。职场主力正在由“70 后”“80 后”向“90 后”“95 后” 过渡,“00 后”也即将步入职场,他们的成长环境跟老一辈有着非常大的差别,这就造成他们的工作动机有所不同。
这里需要引用经典的马斯洛需求理论(如图 2-12 所示),很多人说这一理论的 历史太久,不适用于当下,然而这一理论深刻地从本质上剖析了人的各类需求,它的价值和时间无关,可以说跟万有引力一样经典。
从职场不同年龄层的人群来看,“70 后”与“80 后”员工更多地关注工作的稳定性以及薪酬,他们的需求更多属于基本需求,而“90 后”员工(根据我们收集的一些报告和数据显示)在选择工作时的需求从高到低排列分别是:成长、关系和生存,而且生存需求所占的比重不到 1/3。也就是说,他们更关注这份工作是否能够帮助他们获得自我实现、工作是否开心(这包括工作本身的吸引力和工作 环境),之后才是能否满足基本生存需求。前两类需求属于成长需求,最后一个需求属于基本需求。
有效的营销是提供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 / 服务解决方案,有效的人才驱动同样需要满足员工的工作动机(需求)。
那什么是内在驱动和外在驱动?
外在驱动
外在驱动非常好理解,就是通过外在驱动因子(extrinsic motivator)刺激取得预期效果,在表现形式上主要是我们常说的“胡萝卜加大棒”。很多家长在小孩的学习过程中会使用这种方式,比 如考进班级前十名就奖励 1000 元,或者考试跌出前十名就小小地 惩罚一下。
这种外在驱动方式有两种风险:第一,生效阈值会越来 越高;第二,失效风险非常大。生效阈值越来越高指的是奖励如果 想要持续产生驱动效果,需要逐渐提高到新的水平,比如今年每次考进班级前十名奖励 1000 元,慢慢地,小孩子会对这 1000 元变得 不满足,家长就需要把奖金提高到 1500 元、2000 元、3000 元甚 至更高才能持续产生行为激励的作用,伴随阈值提高的是驱动成本的增加与经济性的降低。失效风险大是指预期行为的产生完全取决 于外在驱动因子。
假如这里的外在驱动因子是奖金,奖金成为了小孩子学习的唯一目的,小孩子就会形成这样的认知:努力学习,取得好的成绩,就是为了获得奖金。如果这时我们将奖金拿掉,那么 驱动力完全消失,小孩子会觉得这件事没有意义:我既然得不到奖 金,为什么还要努力学习呢?
内在驱动
内在驱动指的是行为产生生的自主愿望,它来自于三大需求的满足,三大需求包括自主、胜任和关系。举个内在驱动的典型案例, 世界上最权威的百科全书是什么?《大英百科全书》还是《十万个为什么》?
微软公司曾经希望打造世界上最厉害的百科全书,于是推出了 Microsoft Encarta(微软百科)这一业务,推出以年更新的知识产品,为此投入了非常巨大的财力、物力。这些都可以被视为从事 这一业务员工的外在驱动因子,通过出色地完成他们的本职工作, 他们可以获得非常丰厚的回报。
然而,这一产品却被维基百科打败了。
维基百科的诞生、运营和微软百科完全不一样,它背后没有商业运营组织,“员工”是世界各地从事各种职业的人,词条的建 立、更新等需要占用他们很多额外的时间和精力,并且他们无法从中获得任何回报,那么他们为什么还要积极地参与这件事呢?
答案就是内在驱动。
内在驱动的产生在于对自主、胜任和关系这三大心理需求不同程度的满足。首先,因为词条的建立更新并不是被“强迫完成” 的任务,而是人们觉得这是一件非常有意思、自己想要去做的事, 并且有着非常大的自由度,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满足了“自主”这一需求。其次,词条贡献者在这个过程中所体现的专业度, 满足了他们“胜任”的心理需求。最后,作为出色的词条贡献者是 对他们在专业领域地位的肯定,满足了“关系”这一心理需求。这三大心理需求的满足产生了强大的内在驱动力,使人们愿意做这件事,并且乐在其中,由此产生的成果,是外在驱动所远远不及的。
我们可以看到,内在驱动力更为强大,并且成本较低,更加经济,而外在驱动存在生效阈值高和失效风险大的弊端。当然,外在驱动并非一无是处,比如“劳动密集型”工作,如果这类工作就是简单的重复,无法很好地满足“自主、胜任和关系”这三大心理需求,能够产生的内在驱动有限,外在驱动其实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驱动手段。然而对于“知识密集型”工作,由于实现路径未知并且丰富多样,难以建立合理的外在驱动体系,内在驱动能够更好地让员工产生绩效。内在驱动的产生,也跟当下员工群体的工作动机从基本需求向成长需求转变更为契合。
内在驱动可以通过“自主、胜任和关系”这三大心理需求的满足逐渐建立,但它有适用条件的限制,内在驱动力能够产生并可 以被使用必须是基于基本需求被满足的情况下,没有六便士,便没有月亮(注:借用《月亮与六便士》的书名含义)。眼前苟且可过, 才会去想念诗歌和远方,满足更高层级的成长需求。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随着职场员工群体的变化,他们的工作动机发生了变化, 我们需要在满足他们基本需求的基础上,更多地满足他们的成长需求,这些成长需求包括自我实现与是否享受工作;
(2)传统的外在驱动效用有限,并且生效阈值会越来越高, 失效风险也非常大,企业管理需要更多地向内在驱动转变,提高绩效驱动的经济性以及驱动效果。
结合上述内容,我们来看看 OKR 是如何符合激发内在驱动, 满足当今全新员工的工作需求的。
关于 OKR 对内在驱动的激发,我们提到来自对三大心理需求的满足:
(1)自主。OKR 之下,员工不再是被动地执行任务,而是 能够在目标的设定上根据自己的专长去积极主动地设定,并且在 Task(任务)层面可以作灵活的、不受限制的各类尝试,由于公司的 OKR 体系面向全员公开,工作不是职能导向而是目标结果的 贡献导向,他们不需要再“死守一个坑”,能够积极参与其他的 OKR,自主的心理需求得到充分满足。
(2)胜任。第一,胜任和自主有非常大的关系,员工因为自 主而有机会去做自己擅长的事,他们更有可能在工作中成功;第二, OKR 的进度其实是一种游戏化体验,进度的产生是胜任的直接表 现,类似于我们在游戏中不断提高段位级别,潜台词是“你真行”, 这种爽的感觉就是胜任带来的内在驱动;第三,OKR 公开透明, 鼓励交流互动,他人的积极反馈和肯定都能够使胜任感得到增强; 第四,OKR 打破了原有的“审批”僵化模式,给予充分的授权, 这种授权的本质是对员工能力的信任,也就是相信员工能够胜任。 综上,胜任的心理需求便能得到满足。
(3)关系。一方面,OKR 在纵向上让员工看到自己的工作放在整个公司背景下的意义,比如一个程序员写的代码是在哪个项目下,这个项目是为了支持哪个个人级 OKR 的达成,这个个人级 OKR 是对哪一个部门级 OKR 产生贡献的,这个部门级 OKR 又支持了哪一个公司级 OKR 的实现,从自己的工作到 CEO 的工作之间的联系,形成了有意义的联系追溯;另一方面,OKR 在横向上使员工看到自己和其他人工作之间的协同关系,并且在 OKR 的团队协同强化作用下,与跨职能团队的伙伴形成更加频繁密切的交流和互动,形成更加和谐、融洽、深刻的同事关系。由此,关系的心理需求同样可以得到满足。
在以上三大需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内在驱动产生,这一强大的力量使员工“无理由、无条件”地更积极投入工作。
结合战略驱动和运营驱动中的文化驱动来看,企业的发展方向如果与员工的个人发展方向高度契合,那么员工的自我实现需求能够得到更好的满足,觉得自己在这里是“有前途的”。同时,良好的企业文化也可以为员工提供更好的工作体验,让员工觉得工作很有意思。
通过在基本需求满足的情况下更好地满足员工的成长需求, 并以自主、胜任和关系三大心理需求的满足产生更加经济有效的内 在驱动力,OKR 由此“搞定人”,以人才驱动绩效。
绩效管理的核心在于绩效的驱动。OKR 这套运营管理体系通过战略驱动、运营驱动和人才驱动三个维度,实现“驱动正确的人 以正确的方式做正确的事”,从而使绩效的提升成为可能。
【借助专业工具 Worktile 管理企业OKR
【OKR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