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R

在OKR制度中怎么应用“以终为始”思维?


我们介绍了 OKR 的概念,我们知道设定一个有意义的目标其实是在明确一个结果。

我们通过一个例子说明这一点,绝大多数企业刚开始写 OKR 的时候,会把 OKR 写成工作计划书或任务分解,我们从中随便找一个例子出来。

目标:降低台风造成的损失。

关键结果 1:准备防汛沙袋 30 个。

关键结果 2:清洗园区道路上的 45 个雨篦子。

在看过前面的文章后,我们知道这组 OKR 其实有问题, 这是一个操作手册式的东西,它告诉企业员工,只要做了这两件事情,就可以降低台风造成的损失。在这两件事情上不需要有任何其他的思考,员工只须照做就行。30 个防汛沙袋和降低台风造成的损失就这样被连接起来,这个岗位的人日复一日地重复这件事情: 台风一来,就准备防汛沙袋。

把 OKR 用成了 KPI 的中国企业大量存在。

我们知道,关键结果是目标的可量化标准。关键结果是用来 进一步解释或证明目标的,以上面的例子来说,关键结果要表明怎 样才叫降低,降低了多少?关键结果是目标的结果。那么,按照OKR 的要求,这组 OKR 可以调整为:

目标:降低台风造成的损失。

关键结果 1:台风造成的实际损失较同期降低 90%。

关键结果 2:强台风以下(12 ~ 13 级),做到零损失。

好,看完这个例子,我们谈谈 OKR 和以终为始之间的关系。

“以终为始”是史蒂芬·柯维(Stephen R.Covey)在《高效 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提到的第二个习惯。

简单地说,在着手开展一项工作之前,需要明确一个终点或结果。比如我们要新开一个微信公众号,首先需要确定两个月以后 这个公众号有多少关注量。我们要降低台风的损失,首先要明确降 低多少,是只要降低就行,还是极大程度地降低,比如降低 90% 的程度。确定了这个终点或结果之后,再着手开展具体工作。这是 两次创造过程,先描绘出一个愿景,然后在实际工作中向着愿景 努力。

我们可以简单理解出三层含义:第一,做事情要有目标;第二, 这个目标要够具体;第三,这个目标要有意义。

上面的例子,只透露出降低。没明确降低多少,我们只是为 了降低而工作,却不是为了降低 90% 而工作。举个极端的例子, 团队中可能有人为了降低 90% 而工作,有人为了降低 1% 而工作。

OKR 式的目标被划分为目标和关键结果两个部分,就像硬币的正反两面。目标描述这个目标大的方向,关键结果描述这个目标 的终点。所以在工作中,制定 OKR 式的目标即是在践行“以终为始”的思维,OKR 是“以终为始”这种思维在企业运行过程中的“应用程序”,也就是说,企业目标既要有明确方向,又要有具体结果。

时间久了,企业员工会形成一种习惯。“我要降低台风造成的损失”这句话,会变成“我要把台风损失降低 90%”。假如我们在此基础上,每周找一个固定的时间去回顾这个目标,做“降 低 90%”这件事的跟进:

第一周的周二,降低程度到了 10%;第 二周的周二,降低程度到了 20%;第三周的周二,降低程度到了 30%。那我们就知道第四周很难做到降低程度到 90%。这种跟进和记录的方式,取代了过去“汇报式”的周会,比如负责人每周二会 报告说准备了几个防汛沙袋,掏干净了几个雨篦子。更高层的管理者往往不需要知道下属做了什么,只需要知道下属做工作带来的结果是什么。

这也让整个企业渐渐形成一种就事论事、结果导向的氛围。 大家开会用数据说话,以客观结果为依据,减少那种绩效考核式的 汇报。一个附加的效果是,所有人都会更加重视客观数据。

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贯彻“以终为始”思想会有三个不同 的层级:

第一,定目标时,没有做法和途径,只有结果;

第二,企业形成就事论事、结果导向的氛围;

第三,能够独立思考,对目标和关键结果的关联有出色的洞察力。

【借助专业工具 Worktile 管理企业OKR

【OKR咨询:

智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