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陷管理方式主要有三个种类:1.缺陷预防管理;2.缺陷排除管理;3.缺陷标识方法。其中,缺陷预防管理和缺陷排除管理,是从管理时机角度进行的分类;而缺陷标识方法,主要是针对既有缺陷进行管理的方式。
1.缺陷预防管理
缺陷预防(DefectPrevention)简称DP,是一种用于在软件开发生命周期中识别缺陷根本原因和预防缺陷发生的策略,也是全面质量管理的本质。
缺陷预防是通过分析之前一些偶然发现的问题,并且在将来为类似的可能的缺陷进行检查。一个成熟的研发团队会通过实施缺陷预防管理,来提高质量和降低研发成本。缺陷预防可以通过使用形式化方法、复用、模式或者良好的编程方法等来达到缺陷管理的目的。
2.缺陷排除管理
这里缺陷排除管理,是指面向失效检测的缺陷排除。失效检测是一种运用软件环境的活动,旨在标识失效、指出结果与预期的偏离。这种方法可分解为三种不同的活动:失效检测、根本原因分析和根本原因缺陷排除。
失效检测从缺陷排除的意义上来说,是一种与传统测试最接近的活动。尽管有一定的差异,但是这两种术语之间的差别不大,有时可以进行互换。
根本原因分析是一种利用失效检测或其他常用方法,对环境中显现出来的缺陷或者一系列缺陷(失效)进行跟踪以检测到导致这些失效的源代码中的缺陷的活动。这是一项非常耗时的任务。
根本原因缺陷排除是通过前面两种活动改正源代码中已经标识的缺陷的活动。后面两种活动合起来通常称为调试。
3.缺陷标识方法
缺陷标识是标记某个缺陷的一组符号,每个缺陷必须有一个少数的标识。许多方法将缺陷标识作为其主要目标,这些方法被称为审查(inspection)。审查是管理特定种类缺陷的较好选择之一,但主要是用于发现格式上的缺陷,如果是集成故障则较好通过测试来定位。不过,有些测试用例及测试文档可能是带有缺陷的,通过审查可以改善这种情况。
延伸阅读
缺陷管理中缺陷等级是如何划分的?
在缺陷管理中,根据缺陷引发不良影响的严重程度,即引发后果的风险大小,可确定其严重等级,等级越高,越需尽快尽早处理。缺陷等级一般划分为四个等级,致命、严重、一般、提示。
1.致命(一级bug)
通常表现为:主流程无法跑通,系统无法运行,崩溃或严重资源不足,应用模块无法启动或异常退出,主要功能模块无法使用。
比如:内存泄漏;严重的数值计算错误;系统容易崩溃;功能设计与需求严重不符;系统无法登陆;循环报错,无法正常退出。
2.严重(二级bug)
通常表现为影响系统功能或操作,主要功能存在严重缺陷,但不会影响到系统稳定性。比如:功能未实现;功能存在报错;数值轻微的计算错误。
3.一般(三级bug)
通常表现为界面、性能缺陷。比如:边界条件下错误;容错性不好;大数据下容易无响应;大数据操作时,没有提供进度条。
4.提示(四级bug)
通常表现为易用性及建议性问题。比如:界面颜色搭配不好;文字排列不整齐;出现错别字,但是不影响功能;界面格式不规范。
文章标题:缺陷管理方式有哪些种类,发布者:小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orktile.com/kb/p/31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