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行缺陷管理的工作措施主要包含以下五项:1.搭建缺陷工作流程;2.测试人员创建缺陷;3.组织缺陷的签定;4.开发人员处理缺陷;5. 测试人员验证缺陷。在实施缺陷管理之前,建设缺陷管理流程,可以保障相关工作措施有序进行。
1.搭建缺陷工作流程
想要控制和有效管理缺陷问题,需要了解一个缺陷的生命周期以及如何建立一套有效的缺陷管理流程。比较推荐的缺陷工作流是:待处理/重新打开->修复中->已解决/重复Bug/设计如此/无法重现/延期处理/已拒绝->已验证。
2.测试人员创建缺陷
一般缺陷问题由测试团队根据用例步骤进行测试,如果不能正常通过用例则转为缺陷问题。但是很多团队并没有专门的测试团队,因此创建问题缺陷的可能来自不同团队或者来自外部用户提交的反馈信息。这些缺陷反馈其缺陷状态应该为“新建”。
3.组织缺陷的签定
对部份产品的缺陷,由于测试人员还不能确定缺陷的全部相关信息,这时就应该组织缺陷的签定,通过采用专家评审、使用先进技术手段或设备等,得到缺陷的全部信息,为缺陷处理提供原始数据。
4.开发人员处理缺陷
当测试团队确认缺陷后,应该将问题分配给开发团队进行缺陷定位和修复工作。开发人员从测试人员处得到缺陷信息后,就应根据缺陷所列内容结合产品的开发过程,检查缺陷可能出现在哪一个环节,应作如何改正,避免类似缺陷再度出现。已出现测试人员提出的缺陷的产品可否采用一定的方法可予纠正,并落实这些处理措施到开发(生产)过程中。
如果开发团队认为提交上来的缺陷并不是真正的缺陷,比如由于缓存,网络导致的部分文件加载失败导致的问题等,应将缺陷状态标记为“拒绝”并指派回测试团队。测试团队需要重新测试或者提供更多的缺陷信息。
5. 测试人员验证缺陷
开发人员将测试人员提现的缺陷处理完毕后,又反馈信息给测试人员,报告缺陷的处理情况,并请缺陷复测。测试人员根据以前的缺陷记录信息,对该缺陷再进行一次测试,如果测试结果在设计偏差范围内,则可认为该缺陷处理完毕,同时删除本产品的主条缺陷记录,该项缺陷的生命周期到此结束。若还不能达到设计偏差范围内,则将当前检测的信息形成新的缺陷记录提供给开发人员要求处理。
延伸阅读
什么是缺陷管理?
缺陷(defect)常常称为bug,是软件程序中存在的某种破坏程序正常运行的问题、错误、或隐藏的功能缺陷。缺陷的存在会导致软件产品在某种程度上不能满足用户的需要。
而缺陷管理是在软件生命周期中识别、管理、沟通任何缺陷的过程(从缺陷的识别到缺陷的解决关闭),确保缺陷被跟踪管理而不丢失。一般的,需要跟踪管理工具来帮助进行缺陷全流程管理。
参与缺陷管理的角色有:测试工程师,主要是发现和回归BUG;测试经理,主要负责判断BUG的有效性;开发工程师,负责修改BUG。
缺陷管理的意义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提高工作效率(BUG分类,状态负责人);2.记录少数的缺陷信息,保证BUG完整一致(通过设置权限实现);3.记录中间环节,是BUG可追溯;4.统计为测试报告提供数据。
文章标题:如何进行缺陷管理工作措施,发布者:小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orktile.com/kb/p/31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