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方案

解构主义背后的模块化思维助力新电商


cover

这篇博客来源于Worktile第一期Workshop(W&Workshop)上的分享,因为这次的Workshop是“电商”这样一个庞杂精深又重于实践的专题,作为一个电商门外汉,难以得窥万般;但是我们统计过Worktile用户的行业分布,其中电商团队也已经接近10%,所以又有必要从理论层面来做下阐释,剖析下为什么电商团队会青睐于Worktile,这难免会带有一些带有主观色彩和自己的行业经验。难以深入,所以标题也有些大——《解构主义背后的模块化思维助力新电商》。有些形而上,坦白来说,我肯定没有足够的美学修养和哲学素养给大家完全解释清楚解构主义,但是解构主义的特点却很是符合当前电商进化的方向,以及Worktile的一些产品特征。

解构主义的起源及特征

回到这个主题,“解构主义”是什么呢?解构主义其实是起源于语言学的,是与结构主义相对的,后来延伸到建筑学这样一个综合前沿的领域,影响力逐渐扩大,继而被更多的哲学研究者、设计人群所接纳,然后成为了所谓传统哲学延伸下来的现代主义的挑战者和补充者。

这样的描述不足以去深入地了解解构主义。那么我们提炼一下解构主义的几个特点:

  1. 解构主义是对现代主义正统原则和标准,批判地加以继承;
  2. 解构主义认为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结构由一系列的差别组成,由于差别在变化,结构也跟随着变化,所以结构是不稳定和开放的;
  3. 解构主义对传统的基本设计原则(美学、力学、功能)加以分解,以其构成模块为基础,进行需化地重组,由此产生新的意义。

总结来说,解构主义是逆向拆分结构,着眼于细节,从模块化的单元入手,然后进行重组。

对立的统一

如果解构主义不是很直观可以理解,那么也许可以找一个对立面。传统的结构主义特征是什么样的呢?结构主义强调二元对抗、有中心环节、有固定顺序和结构规范。如果做一个形象的对比,那么结构主义就像是拼图,解构主义就像乐高积木。

拼图和乐高

前者需要按图索骥,找到重点和有特征的拼块,然后按照特征部位到模糊背景的顺序,拼接成一幅既定的图画;乐高积木就摆脱了既定的框架,没有太多束缚,完全凭借你的想象力,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想法去搭建自己想要的东西。

那么,可能你会问:拼图有什么不好吗?其实这没有什么优劣之分,或者说,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去衡量两者,那么既然没有绝对的标准,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做一个固定图景的拼图,而不是搭建一个宏达的史诗场景?所以,这么来思考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这就是结构主义面临的困境——因为我们太习惯于按照一定的流程去做事情了,从一个出发点走一个惯常的路线去到一个终点了,于是我们就放弃了很多的可能性。其实,很多时候,或者说绝大多数的时候,我们完成某个目的,有很多的方法,所谓的规律,当你采用他的时候,就放弃了很多的可能性。虽然,固定的流程会让你觉得简单、安全,或者假想地以为可以节省成本。

解构主义,一字之差,却千差万别;解构主义的特点上面简略提到了,解构主义认为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是由一系列的差别或者单元组成,由于差别在变化,结构也跟随着变化:从一个点向多个点出发,每到一个新的节点,又会根据当前的变化去调整,然后找到一条最契合实际状况的路线。这看起来似乎要比固定的路线成本更高,并且难度也不小。

但是实际的情况并非简单的一刀切,前者减少了探索变通的成本,也就放弃了更多的可能性,始终维持在一个效率水准;后者花费了成本用于探索,但是也会不断地发现提高效率的新方法,让成本不断压缩。

解构主义的双层递进

按照我们前面的分析,解构主义有两个基本层面的递进关系——分解和重组。分解着重于单点的细部特征,重组着重于对于需求的满足;所以整个解构主义就是分析特征,按需重组的一个过程。

这个过程也可以在电商的业务和流程上得到充分的体现。

业务:创造需求,单点突破

在电商,或者所有的商业行为来看,一个原始的二元解构是:

替代文字

即按照用户需求去采购/制造商品,然后卖给用户。这是很常规的一种思路。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件事情拆解开来看——用户需求和货品,这是两个基础元素,那么是不是必须是有了用户需求才能去卖给他货品呢?从货品的角度出发去考虑呢?其实就是是我们最近开始更多听到的一个词汇:创造需求。抛却掉传统的观点,创造需求就是解构交易过程之后从货品角度出发的一个新的角度。

这种“需求”不仅仅体现在实体的货品上,也可能是为了实现“用户需求——货品”这个过程中的每个扩展环节上。举个自己的例子,我上大学的时候习惯用淘宝买东西,因为是学生狗,所以淘宝会省些钱;但是后来去上海工作之后,就开始习惯用京东,因为京东送货很快,前一天晚上下单,第二天送到;当天十一点之前下单,当天送到;然后因为我喜欢买书,而京东的书品类也是一个强点。所以当我偶然间再次用淘宝的时候,发现我上次在淘宝上买东西已经快一年了;但是最近我又开始用天猫了,因为天猫超市同样送的很快了,并且他们的冷链也还不错,对于我这种喜欢做饭,但是少有时间买菜的人来说,能够在网上买菜,并且能够保证原料的新鲜度,这是很有吸引力的。所以,促使我在平台的选择间变来变去的原因,反倒不是货品本身,而更多是中间的环节。

另外的一个例子,跨境电商小红书最近很火,我也感觉身边快被小红书攻占了,因为前后左右的同事每天每天都在收小红书的快递,我曾经问过一个女性朋友,为什么不用洋码头和考拉之类的,她说其实她都用过,但是觉得小红书是最有“情怀”的——因为他们总是送些小周边,虽然很廉价,但是很有意思,要么是小巧可爱,要么是很有把玩的意趣;并且他们的包裹盒也不失趣味,总是会印上些幽默、调侃的话。

所以,你可以看到,现在已经远远不是单纯靠质量和价格取胜了,很多的平台和商家都能保证正品,也不会有太大的价格差异;并且也不是按照某种固定的营销流程才能卖出东西的年代了。或者说,其实从古至今就是不这样的。但是我们被灌输了太久必须按照固定的结构,必须把所有都做到极致,其实不是这样的,往往我们是可以把一个流程按照单元拆解开,然后找到自己的强点,倾注资源,单点突破。

这是上面提到的第一层意思。拆解,观察细部,找到特点;那么拆解之后还可以做什么?是重组,这种重组,不是结构化地按照原来的样子复原拼接,而是灵活开放的,按照需求把拆解出来的单元、模块重组,或者我们可以称之为模块化的自定义重组。

流程:结构主义的具象代表——ERP

我们在商言商,还是同样以电商为例。从电商的角度来说,为了支撑自己的业务良好运转,要做的事情实在太多,基本的就会有:市场,客服,物流,仓储,订单处理,财务……这里面涉及的信息交换很多,要处理的数据也很多,当业务量不是很大的时候,你可能会便宜从事,以人工作为各个节点的来处理,或者会采用一套平台自带的或者是免费的简易采销系统;随着你的规模扩大,业务量增加,你可能会去考虑ERP、SAP、SCM……这可以说是一种大家经常会采用的思路,其实这就是结构化的思维,那么ERP可以说是一种行业典范,可以理解为结构化思维的具象形式,强调流程和结构,因为无论是订单的录入处理、库存的变动检测、退换货的流程处理、财务的账务处理、客服人员的回复时间和订单转换率的统计以及物流仓库的数据管理平台,都可以使用ERP串联起来,然后形成固定的规范。这样看起来很美好,没有什么不妥是吧?

并且我看到的一个说法,用ERP是分三个层次的,第一层次是账务准确,老板能清楚自己的库存,实时的成本等;第二个层次是统计分析,有了准确的数据之后,老板可以看报表,看盈利,看销售分析,看费用分布;第三个层次是决策支持,有了报表,有了数据,老板的决策就可以把ERP提供的数据才作为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这样看起来同样很棒。

但是就ERP而言,有的公司的会特别复杂,流程特别长,而且权限卡的特别死,可能没有采用之前,你与供应商的及时沟通协调本来是非常快速灵活的,主管领导亲自沟通,立即决策,这可能就是你的优势;但是实施ERP之后,所有的决策都需要按照规范的流程来,层层审批,这样反而疏远了供应商,因此可能会导致得到供应商的支持反而更少了。

一个更加现实的问题是ERP的成本并不低,可以说很高,软件价格可能只占到30%,但是后期的维护费用高达70%,动辄几十万上百万,大企业的更是上亿。这还仅是费用成本,那么学习成本呢?一个复杂到需要百万上亿购买的复杂系统,会非常容易操作吗?

所以,希望通过固定结构化的工具来梳理流程、降低成本,不一定是终极的答案。这也是我们最开始说的——“固定的流程会让你觉得简单、安全,或者假想地以为可以节省成本。”

抛离上面的这些,回到最本质的问题,ERP、SAP、CRM其实只是一个工具,能解决一些问题,同时也会带来很多新的问题。ERP等工具是否需要,一方面是要量力而行的,并且最重要的是看使用的人用得怎么样。那么,这就回到了原点,其实,还是人的问题,还是思维方式和行事方法的问题,工具始终是辅助地位的,他不能抢戏成为工作的主角,一个好的工具,应该是具有隐身性质,让用的人感觉不到在上面操作是在浪费时间。那么,要想转变,或者有差异化,就要从思考的角度入手,当固定的结构主义不能解决问题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可以考虑一下结构主义的反面,解构主义呢?

解构主义也并非终极答案

从需求入手,模块化的分解业务流程,每一部分都有自己的接口,来对接其他的业务模块,这是一种去中心化的系统结构,然后每一部分都可以对当前自己的工作进行快速地响应,然后高效地并行处理各自的业务,同时完成与其他模块的信息交换,业务交接。这样的一个系统看起来是不是也很赞?

但是这也是理想化的。因为每个公司或者团队都有自己的优势所在,也会有所侧重,尤其是中小团队,即使是大公司的中小团队也是一样,所能动用的资源是有限的,很难把资源平摊到每个环节;并且这样的系统,需要每个环节的人都有很强的自我驱动力,来确保自己的部分运转良好。

那么,既然两者都不够完善,那应该怎么办?

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的融合

一个比较恰当的方案也许就是,结构主义搭配解构主义,让两者融合起来——有一套简明、有所侧重的流程,除去必要的权限,尽量保证系统的扁平公开透明,让团队成员能够感受到信任和激发自我驱动力;同时配合模块化,让系统具有活力和灵活性。那么,这种工具平台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Worktile

说了这么多,现在是重点了——向大家隆重介绍Worktile,Worktile就是兼具结构化和解构主义的一款简单好用的团队协作工具, 用户完全可以自定义自己的工作流,搭建起自己需要的工作流程,采购、回款、运营、设计……

标签

然后配合开放的API,还能和自己的系统打通,让Worktile变成一个信息枢纽并且里面的功能模块可以随意开启关闭,然后让一个项目变成一个单一功能的团队文件库、公告板、团队公共日程表等等等等……行政、招聘、零食也可以使用Worktile来管理

CRM

长篇大论后的一点絮絮叨叨

W&Workshop是我们这对于Worktile的用户群体以及其所属不同行业的从业者所提供的一个线下交流、经验分享和动手实践的平台,也是我们希望Worktile作为协作平台能够提供更多扩展和附加服务的一种尝试。虽然我们刚刚只做了一起,但是从参与度以及效果上来看,无疑是非常成功的。而我的这个主题分享,除了最后的“硬广”之外_,更多的时候都是在尝试为我们的电商从业者,以及我们的用户,提供一种不同的思考维度和视角,如果有略略达到一点期望中的效果,幸甚幸甚。

另外,还有一个小广告:针对于不同行业、不同职能的各类W&Workshop我们会每月定期举办,请大家关注我们的各种官方消息,如果你能看到这里的话……lol~

智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