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速递

李会军:我的产品灵感来自民国


640.jpg


文:Gracia (本文为技术人攻略原创内容,部分或全文转载均需经过作者授权,并保留完整的作者信息和技术人攻略介绍。)

导语:本期采访对象@李会军,Worktile联合创始人&CTO。Worktile是一款协同工具,致力于改善中小团队的协作方式,提升团队生产力,在创业者群体中拥有不错的口碑。2011年,李会军从飞信辞职,和另外4位技术背景的小伙伴做个性化阅读产品,怀着一腔热血折腾8个月后,在对完美产品的想象中结束了这次创业。Worktile是李会军第二次创业,他显然深刻反思了上一次的失败,在我们整个谈话过程中,“务实”、“有用”、“实用”这几个词高频率地出现了十几次,这是他秉持的产品观。

协同的历史由来已久,正是人与人、人与组织之间的良性协同,才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但即便在互联网如此繁荣的今天,团队协同仍是一件充满挑战的事。企业中使用最广泛的协同工具,大部分还是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电子邮件。这种离散和单向的信息组织方式,造成一座座信息孤岛,越来越远离即时沟通和快速迭代的企业需求。

37signals是轻量级团队协同工具的开创者,公司创始人David Heinemeier Hansson因创建Rails框架闻名于技术圈。公司十几名员工分布在两个大洲、8座城市,通过其成功的商业实践,刷新了企业创建、运营和发展的基本观点。他们的实战经验不仅被写进了《Rework》这本书里,并且融入到Basecamp这款广受中小团队欢迎的项目管理工具中。事实上,团队管理和协作确实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小型创业公司不断涌现,大公司也开始分成功能完善的自治小团队,整个世界呈现出从大往小走的趋势。在Paul Graham眼里,这种趋势将带来历史性的机会:延续了数千年“大就是好”的普遍观念正在被颠覆,规模经济不再是唯一的获胜法宝,在规则快速变化的游戏世界里,小型公司的速度优势超越了规模优势,胜出者将会是那些能激发出员工创业热情,具备适应性和创造力的团队。

这股“自下而上”的变革潮流,李会军早已从史书中看出了端倪。读过200多本民国史的他,擅长站在不同角度分析,从沉钩中还原真相。在他看来,研究历史和做产品有许多共通之处,能从历史的错综复杂中理出线索,也自然能令产品化繁为简,返璞归真。

技术人攻略:能不能谈谈你第一次创业经历?

2011年移动互联网市场很火,我离开飞信,和几个好朋友一起创业。五位小伙伴都是技术背景,分别来自腾讯、微软、飞信等公司,因为对彼此的技术能力很信任,感觉一定会是个很强的团队,连方向都没有想好就都全职出来了。没想到8个月后,连产品都没上线,失败得很惨。

后来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讲可能导致创业失败的10大错误,对比之后发现几乎条条对应。首先是盲目选择产品方向,当时Facebook的兴趣图谱很火,于是在几十个方向中,选择了个性化阅读。这个仅凭一腔热血就挽起袖子上的决定,为后续失败埋下了伏笔。其次,在产品的开发过程中过于追求完美,导致不断地争论和调整,iPhone、Android、WindowsPhone三大平台一起上。这种闭门造车的方式,忽视了快速把产品推向用户,从精益创业的角度看简直不可思议。

归根到底,一开始的构想太过庞大,想同时推荐文章、APP、图片等多种形式的内容,通过用户反馈调整算法,但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如何能在用户数据不多的情况下预测用户喜好?这里面隐藏着一个死循环,推荐不准确就没人用,没人用就更不知道用户喜欢什么。前阵子估值高达5亿的“今日头条”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采用了一种平滑的方式,先推荐最热的新闻,再一步步基于用户喜好实现个性化推荐。相当于从一艘小帆船起步,逐渐做大,而我们一上来就想做航母,所以失败了。

这次创业没有投资,大家拿自己的积蓄投钱在做,自然没有工资可领。创业8个月之后,产品毫无起色,经济上实在撑不下去,加上团队是纯技术背景,人员组成过于单一,即使换一个方向,可能仍然成不了。于是我选择了离开。

技术人攻略:Worktile是你第二次创业,协同方向有很多竞争对手,为什么会选择这个领域?你怎么理解团队协同?

一旦走上创业这条路就很难再回头,在鲜果过渡了几个月之后,我和王涛一起创立了Worktile。王涛是上次创业的小伙伴,基于过去的失败教训,我们不想再做一款看上去美,但没有任何价值的产品。由于入行的时间不算短,我们都有过带团队、管项目的经历。之前团队使用过很多工具,如Jira、Confluence,第一次创业时我们自己购买服务器,搭建了团队内部使用的Wiki,Bug Tracking等工具,但这些工具要么操作太复杂,要么无法满足团队协作的需求。

移动互联网这波浪潮,改变了许多人过去熟悉的生活方式,比如微信促进了随时随地的沟通,手机支付带来了全新的购物体验。但即便在移动大背景下,人们的工作方式仍是几十年如一日,并没有太大变化。结合这几点思考,我们打算做一款能够改变中小团队工作方式的工具,从去年3月份开始投入Worktile这段创业。

国内协同领域市场足够大,需求也是有的,虽然竞争很激烈,但还没有出现一家具备类似微信这样垄断地位的公司。其中原因,一方面是协同理念的接受和市场认知需要时间;另一方面是还没有哪家真正理解协同这个市场,一些团队跟风国外的产品,没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路,带领不了协同未来的方向。

我对团队协作这件事的理解,可以总结为八个字:效率、沟通、共享、记录。中小团队做任何事,都绕不开八个字。Dropbox解决共享,微信、QQ解决沟通,任务工具解决效率,印象笔记解决记录的需求。每个方向都有独立工具,但工具之间彼此割裂,共享文件有可能通过邮件,也有可能通过QQ,信息散落在不同地方。团队协同工具,就是要解决这种工具和信息的孤岛效应。

我曾一度深入思考互联网的本质,发现互联网最大特点就是“连接”,例如腾讯的价值在于连接各种互联网服务。Worktile希望能重构人们的工作方式,更高效地把工作中的基础元素连接起来,就像微信改变了人和人的沟通方式一样。

有人觉得Worktile和Trello很像,我不否认“看板”这块确实模仿了Trello的拖拽体验。Organize Everything是Trello的口号,他们在产品设计上同时兼顾个人和团队,适合任务流管理和个人规划。Worktile的定位专注于团队,重点解决团队成员间的沟通和共享。

技术人攻略:你一直对产品有特殊的情节,能分享一下对产品的理解吗?

大学毕业时,我就想找一家做产品的公司,但阴差阳错做了5年项目,心中的产品情节一直都在。第一次创业让我认识到,如果不能创造出一款像样的产品,技术再牛也没有用。之后我更加刻意地琢磨做产品这件事,花时间研究国内外的各种APP和协作工具。

在Worktile,我终于有机会主导产品的开发,一旦有分歧产生,王涛会尊重我的看法。我们都是技术背景,理性成分居多,注定不可能做一款通过绚丽的外观或者时髦的外观来引爆市场的产品。协同类产品的特点决定了Worktile的功能不会简单,因为一旦简单就没用了,所以要在强大的功能下保持交互和操作上的简单。

中国互联网圈子特别浮躁,人云亦云,每年都会造出来一些新词,整天讲颠覆、创新、互联网思维。比起颠覆和创新这两个词,我个人更喜欢讲“重构”,用户需求是不断变化的,要用与时俱进的眼光保持产品的生命力。国内大部分产品经理特别容易迷信权威,总是去看大师说什么,如果大师说产品要简单,有的人就这也不敢做、那也不敢做;如果大师说要颠覆,那就非要做个不一样的产品。

在我看来,想做出一款优秀的产品必须把握两点,第一是做好产品的价值定位,一定要切实有用。功能是简单还是复杂,要取决于目标用户的需求,对用户体验的关注应该放在产品价值实现之后。

第二,好的产品背后应该有一个灵魂人物,由他来主导产品发展的主线。产品是人做出来的,也是给人用的,缺乏性格就会没有生机,很难获得用户认同。例如微信上能看到张小龙的影子,360产品上有周鸿祎的性格。好产品不应该是一群人妥协的结果,因为妥协会带来平庸,这类产品只能靠雄厚的资金做运营和推广,绝对无法靠本身的魅力吸引用户。我欣赏类似Evernote这样有性格的产品。

技术人攻略:两次创业过程中,有特别难忘的事情吗?

最难忘的事情应该是2011年中秋节,当时正在第一段创业中挣扎。公司没有收入,不可能给每人发一盒月饼。其中一个小伙伴用一张别人送的味多美代金券,领了一盒月饼,拆开分给大家。不记得每个人分了一个还是两个,我没舍得吃,拿回了家。那段时间正好在老家银川买了房子,每月要还房贷,另外老婆也怀孕了,过得非常艰难。所以我和王涛开始第二次创业时,首要的共识就是让公司先活下去,只有活下去,才有可能把事情做成。

Worktile去年11月拿了天使投资,资金方面不像上一次那么有压力,如果工作的时候还得总想着每个月房租怎么交,怎么会有时间想改善产品的事呢?虽然经济上好些,但家庭和工作还是比较难平衡。我女儿刚一岁多那段时间,正是创业最紧张的时候,每周上六天班,回家已经快十二点了,家人早已休息,第二天上班时,他们还没起来。所以基本见不着,女儿对我非常陌生。王涛的情况也差不多,他的小孩比我的小几个月。我们于是商量,不能光顾着创业,也需要兼顾家庭,至少周日一定要全职陪家人,不参加任何活动。

今年春节之后,我老婆和孩子留在老家,没让她们再来北京。创业这么忙,照顾不了她们。很感谢另一半的支持,第一次创业失败把家里的钱败光了,如果不是她支持,不可能让我第二次再出来。

创业之前我没有白头发,现在开始有了,王涛原来有一些,现在更多了。打工的时候不用事事都拍板,困难的决定还可以推给上层,但现在再困难的事,到了我们这里也推不了。团队、产品、推广,所有事情都得非常用心,非常操心。之所以走上这条路,还是内心深处确实想做点啥。创业虽然特别累,但要回到公司上班,总感觉自己的心态不太一样了。我记得有人说过,人必须给这个世界留下点什么,否则没人能证明你来过这世上。我希望能留下一些事情来证明:做一款好产品,有我强烈的性格在里面。

技术人攻略:你是连续四届的微软MVP,后来从微软阵营转向开源,能谈谈这个过程的感受吗?

我从大学二年级开始接触微软技术,毕业之后进入天津一家软件公司。在刚开始工作的三年里,每天除了上班,就是疯狂地学习技术。一方面,每月工资大量用来买技术书籍,除了学习,也作为一种收藏。经典的技术书,只要出新版我都会买。从天津来北京时,光这些书就装了十几箱。

那三年我还做了一件事,就是坚持每天写技术博客,通常要到夜里两、三点才能休息。当时对.NET平台底层机制研究得比较多,对数据结构、算法、设计模式、重构,及开发语言都有涉猎。访问量最高的是设计模式这个系列的博文,我把23中经典设计模式用通俗的方式重新进行了诠释,写得很仔细,有图、有摘要、有总结,许多配图都是自己画的。这个系列每天的访问量有一、两万,光留言就要处理上百条。因为写博客被很多人知道,生活也因此发生了改变。2007年我被微软评为最有价值专家(MVP),2008年北京的一家软件公司找到我,于是来了北京。

2009年我去了飞信做架构设计,第二年公司整体从.NET架构转向LAMP,我也自然从微软平台转向Linux平台。因为对底层知识了解得比较多,转型还是比较平滑,但个人能力却因此获得了飞速成长。

回过头来看,在微软圈子里成长得很高,认为自己已经很牛了,但到开源世界之后,会发现自己什么也不是,不会的东西太多了,不知道的东西也太多了。之前我的技术范围比较闭塞,只会关注微软圈子,接触开源之后视野更广阔了。举个例子,我研究过微软平台的垃圾回收机制,当时觉得设计得太好了,但到了开源世界之后,发现比这套机制强的设计有的是。微软可能给了你一个鱼香肉丝,在这个小饭馆已经点上了最贵的菜,让你觉得很美味,但忽略了外面还有很多饭馆,还有更好吃的东西。

技术人攻略:你的兴趣爱好是什么?

我痴迷于历史研究,最爱从民国开始,一直到抗日、解放的这段历史。历史课本上并不都是真相,这也是我愿意研究历史的原因。单是和民国相关的书,我就看了200-300本。一方面,我喜欢对事件进行多角度分析,观察不同人对同一事件的看待方式,从中探究真相;另一方面,我喜欢把自己放在设身处地的位置,思考历史人物在面对冲突时的心理活动。拿民国历史举例,袁世凯在戊戌政变的最后7天,每一天的想法怎样随着事件进展而变化?为什么即使慈禧已经知道维新派围袁杀后的计划,他还会选择在最后一天向朝廷告密?辛亥革命以后,袁世凯明明能轻松灭掉革命军,为什么要在胜仗之后去和谈?为什么袁世凯作为大总统,已经到达权利的顶峰,还硬要去当皇帝?所有这些事件里,参杂着包括社会意识、个人背景、周围环境等因素,所有因素归结起来,还原了历史的复杂与真实。

我很多做产品的灵感,都来自于对历史的思考,人性的变化是缓慢的,当下的许多事从历史角度看并不新鲜。例如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康有为借着皇帝下令搞变法,只维持了一百零三天,而袁世凯却成功实现了废除科举。究其原因,袁世凯更懂得至下而上的道理,先从试点开始一点点推动。我们的产品也贯穿着自下而上的理念。不是让领导去推,而是让底下的人先用起来。

历史给我最深的感触,是让我学会务实,而不是空谈。我不喜欢孙中山,抱着一腔热血,一开口就说十年之内要给中国建造20万公里铁路,但最后一条也没有建成。直到1998年,中国铁路才接近10万公里。我欣赏袁世凯,他不仅创造了中国第一支现代化军队、第一支警察队伍,还废除了科举,创造了现代化大学。在晚清预备立宪过程中,袁世凯几乎是孤军奋战,请求立宪。当然袁世凯最大的错误是称帝这件事,尽管他自己一再解释是君主立宪,但正因为这件事,所以所有的脏水都泼在了他身上。

这种务实的态度,也是我所追求的对产品的态度。相比理想主义,我个人的性格更偏实用主义。“务实”这个词听起来不够酷,不够华丽,但做一款有用的产品,给用户带去价值,是我想长久追求的东西。

~
作者介绍:技术人攻略访谈是关于技术人生活和成长的系列访问,由独立媒体人Gracia创立和维护。报道内容以“人”为核心,通过技术人的故事传递技术梦想;同时以小见大,见证技术的发展和行业的变迁。在这个前所未有的变革时代下,我们的眼光将投向有关:创造力、好奇心、冒险精神,这样一些长期被忽略的美好品质上。相信通过这样一群心怀梦想,并且正脚踏实地在改变世界的技术人,这些美好的东西将重新获得珍视。

联系方式 gracia@devlevelup.com
微博: @技术人攻略
订阅:微信搜“技术人攻略”或“dev-levelup”

感谢SegmentFault提供博客专栏及推广支持。

智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