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然OKR vs 实然OKR
“ 应该不超过3个O,4个KR ”
在某OKR线下活动中,一个现场嘉宾说了上面那句话,我问他是从哪听来的,他说是某某知名OKR老师讲的,感慨颇多。
将近1年前的某个答案中,我表达过这样的看法:
这段文字一语道破现状,可谓锋利,直指概念炒作的始作俑者们。非常多的企业主和对OKR感兴趣的人被弄得云里雾里,不知所措,苦于找不到“最正统”的OKR资料。这可能就是 Cat Chen 提到的“文化问题”了。我们向来需要的是“标准教材”、“官方出版”、“权威背书”,弄的一堆概念炒作者挤破头去搞一些证书、认证、代表机构,争相拿到最“高”的行业地位……为什么?因为中国人认这个,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没有需求就没有供给。
我还是想重申一边,OKR没有所谓的“标准教材”,“权威背书”,“官方版本”,谁在中国把OKR用出标杆性的示范作用,谁因OKR为企业带来了价值谁就是对的,最起码在他的团队内部是用对了。我们说的最多的是 应然OKR ,全然忽略了 实然OKR ,这让我想起现在一个叫薛兆丰的网红常提的一个概念—— 黑板经济学 。
你的OKR是在PPT里还是在企业落地的OKR执行细则中?
父目标的KR一定不能是子目标的O么?
KR一定不能跟KPI重叠么?
O的执行结果一定不能和激励机制绑定吗?
OKR与KPI一定不能关联吗?
全都不一定。
激励这件事的根本在于搞清楚你们公司的员工为什么工作。
为什么同样的激励机制在不同的公司内部得到完全相反的效果?
OKR在你们公司这样用行得通在其他公司行得通么?
不一定。为什么?
因为中国的企业千差万别。
Worktile的OKR咨询团队单在这件事上接触了国内100余家企业,我们就看到了这样的差异。如果这个数字变成1000,10000,我们面临的很可能是指数级别的差异化程度。
所以在这个纷繁复杂的商业社会中, 没有应该,只有实际情况 。
请忘掉应然OKR和黑板经济学,看看身边正在发生的事情吧 。